宋希濂 图片源自网络
在蒋介石的麾下,宋希濂始终是那个不按套路出牌的人。他二十出头便身居要职,23岁就已是上校团长,次年升为少将旅长,26岁便坐上了中将师长的位置。即使在黄埔一期众多青年才俊中,如此迅速的晋升也极为罕见。倚仗着这一份底气,宋希濂的个性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。面对宋希濂的桀骜不驯,蒋介石一度安慰自己:年轻人有点棱角未尝不是好事。欣赏归欣赏,警惕并未减少。为了维持军中秩序,蒋始终不忘对宋希濂适时敲打。宋希濂的仕途也因此数次被停职,经历过边缘化,最终在仕位上与关麟征、杜聿明拉开了距离。
不少人不解,杜聿明顺从众口皆碑,可关麟征为人高傲且直率,敢于触犯权贵,为何反而受到蒋介石的青睐?原因其实不复杂。关麟征多半选那些真正得罪不起的大人物下手,比如陈诚,这恰和蒋氏牵制陈诚的意图不谋而合。可以说,关麟征的“傲上而不欺下”正合蒋氏的胃口。反观宋希濂,他在黄埔同学中人缘颇佳,连非嫡系将领也称许他的为人。他向来秉持原则,是非分明,只要确认为理,便毫不退让,这在权力场中难免触怒他人,甚至包括蒋介石本人。
南京保卫战期间,宋希濂带领淞沪激战后元气大伤的第36师担任督战使命。彼时正值人心涣散,数万溃兵涌来,宋希濂果断下令射击试图阻挡,但终究寡不敌众,未能挽回败局。事后,他不仅未获表彰,反因一纸检举被罢免职务。43天后,蒋介石又召他回任,授以荣誉师师长,接着又主掌第71军和第88师。
宋希濂的抗战生涯高光时刻出现在武汉会战。不论是在富金山重创日军,还是于沙窝、小界岭构筑坚实防线,他的指挥能力都展现无遗。撤退时,他更是主动为其他部队断后,并接纳无主杂牌军,获得普遍称赞。从此,他名声鹊起,成为诸多将领竞相称道的对象。
往往“树大招风”,显赫的声誉未必是福。此役之后,宋希濂几近消失于主战场。梳理抗战史会发现,武汉会战后到滇西会战前的近三年内,他鲜有露面。有人认为他是因病淡出,也有观点认为他被有意淡化。或许两者皆有,却令人唏嘘。
1941年11月,宋希濂再度被起用,统领第11集团军兼任昆明防守司令,紧急赴滇南坐镇指挥。在惠通桥保卫战中,他所率第36师及时增援,保住了滇缅公路的生命线。如果失守,不仅昆明难保,海外援助也将中断,可见其重要性。
1944年,滇西反攻尚在进行,宋希濂接到免职命令,具体原因众说纷纭。一种说法是远征军作战计划外泄,卫立煌误以为宋希濂部队中有日寇间谍,在盟军顾问压力下,蒋氏决定停职。事实最终证明,密电码本的丢失源于另一位军官违反保密规定,错不在宋希濂,但已经无济于事。
还有一种说法,系其部下熊新民虚报战果。熊新民在突袭龙陵时,过于乐观地宣布已全部占领龙陵城,宋希濂信以为真,随即上报。龙陵真正的防御要点并非城内,而是外围高地。这一番误传,在中外关注之下很快败露,让蒋介石陷入被动。虽非致命瑕疵,却为有心人提供了借口。
远征军参谋长萧毅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。此人手段能力兼具,但最大问题是贪婪。他借参谋长之职在各军之间谋取物资,与宋希濂屡屡发生利益冲突。宋希濂态度坚决,断然回绝。正逢宋希濂被批评,萧毅肃乘机作局,联络好友寄来一纸陆大入学通知,以此名义让宋希濂光荣“撤退”。步步为营之下,宋希濂不得不交出兵权,回到重庆。事后,调查之下,内情才被揭晓,可到那时一切已无法挽回。
在重庆期间,宋希濂深感失落,终日消磨时光。等到有关密电码事件水落石出,他依然没能取回兵权。
1948年8月,调任期间,蒋介石再次授予宋希濂大权,任命其为华中剿总副总司令,兼任14兵团司令官,名下增加了第2、20、28、65、79军。宋希濂仔细一这些军队虽多,却没有一支自己的基本队伍。71军远在东北,36师留在山东,账面实力看似雄厚,实际却是“光杆司令”。
在蒋系内部,历来有“主将带基本部队入任”的规矩。李宗仁调任第5战区时,随即将自己桂系主力编入;薛岳接任第9战区,则粤军第4军随之转调。连副总司令兼军长的小将俞济时,也会将部下师调来。此次宋希濂提出,要求调回71军、36师,以及湖南保安1旅。中央对此并不买账,最终只得到了保安1旅。其余部队要么因兄弟军区势力各守山头,要么借兵力不足作壁上观。
处境尴尬之下,宋希濂另辟蹊径,将手中仅有的湖南保安旅扩编为师,同时从湘鄂等地抽调保安团重组,合并为118军。虽突破了“军号不超百”的老规矩,但乱世已顾不得这些章程。很快,手中拥有两个军。
宋希濂没有止步于此。他盯上了川地兵力。孙震被任命为川鄂边区长官,属下两师成为攻坚目标。宋希濂先是依仗旧部之情,用易谨动员孙震,渲染刘邓部队的威胁。对于另一名223师师长陈瑞鼎,宋希濂许以升迁为果,终于将其拉拢。孙震无奈返川,宋希濂趁机建议将两师合编为124军,并入自己的体系内。白崇禧察觉意图,立刻派川军赵援任军长,利用其身份背景牵制宋希濂。原本许诺易谨任军长,如今无奈仅安排其为副军长,好在彼此尚存信任。此际,旗下已然拥有三个军。
对第2军,军长王凌云带兵经验丰富,却拒不调入14兵团。蒋介石索性撤销13绥靖区,使王凌云瞬间失去根据地。无处可去的王凌云带着第2军、15军前来归队,宋希濂遂如愿纳入麾下。
此后的宋希濂,不再是身无兵马的孤将。不断吸纳保安团,组建新军,帐下军队扩充至六个,虽有些仍名不副实,但确被纳入兵团编制。三个月间,局面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正当宋希濂自感气势如虹时,蒋氏命令他赴徐州参与“徐蚌会战”。思量再三,宋希濂深知难以指挥淮海战场上那些资深将领。有心推辞,于是婉转提出:“恐负重任,误国误己,不如让20、28、65军东征利国。”意在“接力”不愿调配的部队,将责任推给对手。结果,军队分属胡宗南、白崇禧控制,两人各有盘算。因而调兵受阻,甚至白崇禧与蒋介石因军权调拨互生嫌隙,争执升级。纵使宋希濂一度“赢了面子”,终究改变不了局势。
一年后,这一连串合组的兵团,全军覆没。宋希濂本人也难逃被俘的命运。兴衰成败,历史自有定论。
高忆配资-股票的杠杆交易-南京配资公司-配资网站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